石雕牌坊門樓的樣式,從最初的望柱、華表發(fā)展到標志性實用性兼有的衡門、烏頭門直到里坊門而成為“牌坊”以后,就朝兩個方面繼續(xù)發(fā)展:一方面朝實用性的“門”的方向發(fā)展,于是就有了北方的垂花門形制以及江南的八字形門樓等,此時已脫離了牌坊的性質(zhì)而成為真正的“門”了。另一方面朝標志性的以及純屬精神性的“牌坊”(牌樓)發(fā)展,作為純精神性的牌坊有狀元坊、進士坊、忠烈坊、孝子坊、節(jié)婦坊等;作為標志性的牌坊大多位于古寺名觀,街衙通道,苑囿官署,橋梁陵寢及其它紀念性建筑之前。這些石雕牌坊大都造型獨特,莊重精美大方,堪稱我國古建筑中的精品。石雕牌坊在古代建筑中作為封建社會的產(chǎn)物,有著特殊的形式與歷史。
石雕牌坊門樓源自“華表”。而華表的歷史卻要早于真正的建筑史,它古稱“恒表”,以望柱的形式出現(xiàn)。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種標志方向的東西,常立于道路口。在一對華表之間加上一道橫木(額仿)就形成了一道“門”,就是古代的所謂“衡門”。在額仿上書上名稱,就成了最早的“牌坊門”,不過那時還不叫“牌坊”。后來再在其間裝上門扇,就成了烏頭門,權(quán)星門或轅門一類的門式,是用于官署墻門、官員住宅及軍營入口處的一種制式。
石雕牌坊之名,或緣此而生.”(見劉敦禎著《牌樓算例》)。后世在門上安木板以遮檔風雨,防止腐蝕。再其后又加上飛檐斗拱,飾以龍門雀替和油漆彩畫。又以木制牌坊發(fā)展到用磚、石、琉璃等材料仿木作形制的牌坊,并從最初的一間發(fā)展到三間、五間。各種造型、各種材料的牌坊爭奇斗巧,愈增華麗,形成一種極為富麗堂皇的建筑形式,故又有了牌樓之名稱。此時的牌坊除了標志性的功能外,又增加了一種精神性的功能,成了類似紀念碑的性質(zhì),用以褒揚當時官方認為值得表彰的人物和事跡。